2024-10-18 01:37:33 2
10月14日下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名單揭曉,獎項授予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羅賓遜,以表彰他們“對制度如何形成及其對繁榮的影響的研究”。西蒙·約翰遜1963年出生於英國謝菲爾德,1989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現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西蒙·約翰遜的研究成果在經濟學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工作強調了技術進步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中的重要作用。
10月13日,馬斯克的 SpaceX 公司進行了星艦的第五次試飛,首次嘗試用名為“筷子”的發射塔機械臂在半空中捕獲助推器以實現回收。之後,二級成功濺落印度洋,圓 滿完成預定任務。 今年9月,馬斯克曾發文稱,計劃在下一個探測火星的發射視窗期進行星艦不載人探測火星任務。如果著陸順利,計劃四年內進行星艦的首次載人探測火星任務。
諾貝爾獎與馬斯克星艦實驗雙輝相映。在科學技術發明、創新的過程中,充滿了異想天開與傳奇顛覆。在這樣的背景下,諾獎得主西蒙·約翰遜的作品《美國創新簡史》一書回答了美國科技為什麼一度領先的問題,系統地論證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國家競爭力提升等結果之間的關係,道出了很多地區科技水平得以快速發展的兩個秘訣。
以下摘自《美國創新簡史》中文版推薦序,作者是電腦科學家、矽谷投資人吳軍。
撰文 | 吳軍
《美國創新簡史》一書回答了美國科技為什麼領先的問題。
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但對於想了解美國創新力來源的人來說,這又是一本必讀的書,因為沒有其他的讀物像這本書一樣系統地介紹了美國創新的全貌。
這本書不容易讀有三個原因。
首先,它要求讀者對於美國的歷史有比較多的瞭解。畢竟這本書是寫給美國人看的,因此有很多歷史背景,甚至一些關鍵事件的作用,書中講得很簡潔。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把一些背景給讀者朋友補上,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美國創新的歷史。
對於美國創新歷史影響最大的三件事情分別是1862年的《莫里爾土地贈與大學法案》 (MorrillLand-GrantCollegesActs,簡稱《莫里爾法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範內瓦·布什建立起美國政府資助科研的體制,1980年透過的《貝赫-多爾法案》 (Bayh-DoleAct) 。《莫里爾法案》使得美國得以大量創辦州立大學,保證了全國各地有大量的知識經驗投身到創新當中。範內瓦·布什是美國創新史上的關鍵性人物,如果把整部美國創新史,以及美國成為創新大國的原因濃縮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是範內瓦·布什。
範內瓦·布什開創了美國政府直接資助科研的傳統,本書作者所討論的所有內容幾乎都是基於範內瓦·布什所構建的美國政府研究基金管理和分配的機制。甚至美國政府長期關注的研究方向,包括涉及國家安全、治療疾病和大眾健康以及公民福祉的研究,都是1945年範內瓦·布什在給時任總統羅斯福的建議書 (即《科學:無盡的前沿》一書) 中指出的。最後,《貝赫-多爾法案》明確了由政府支援的研究將來所產生的巨大經濟利益由誰來獲得,答案是發明人和承擔科研任務的機構,而不是政府。這個決定激發了科學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動力,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所謂的“知本家”,即透過發明創造發財致富的人。我們今天瞭解到的斯坦福大學大量的學者透過幫助企業而變得富有,是在有了《貝赫-多爾法案》之後的事情。
其次,讀這本書時大家需要清楚作者的寫作目的。作者是要完整地講述美國創新的歷史,而不是炫耀美國在歷史上創新的成就。因此,書中對於美國人沒有做好的地方講得比美國做得成功的地方還要多。通常,我們在成功之後總結經驗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對於失敗,不同的人找出的原因會千差萬別。這種情況也體現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談失敗,而他們找到的原因也只是個人的理解。比如,由於作者非常相信政府的力量,所以他們會在書中強調政府的作用,淡化私營企業和資本的作用。美國在冷戰後科技發展速度放緩,作者將原因歸結為政府支援力度不夠。其實,美國私營機構,包括私營企業,以及有私人捐助支援的大學實驗室,在美國的創新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像微軟、蘋果、亞馬遜和谷歌的創新,幾乎沒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援,完全是私營企業內部出於競爭和生存的目的自我激勵完成的。再比如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大量的由私人支援的實驗室,在美國的基礎研究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國在科研上秉持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那些已經能夠盈利的,或者在短期內能夠盈利的科技研發,交給企業,交給市場,國家不需要扶持;對於那些有意義,但暫時看不到市場前景的事情,則是要由國家來扶持。書中講述了政府支援對於美國科研的作用,省略了私營機構和民間資本的作用,這是讀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後,雖然這本書講述了美國創新的整體情況,但是它並不是按照標準歷史書的方式創作的,因此如果按照歷史書來讀它,讀者可能找不到線索。事實上,這本書的原名是《啟動美國:科學的突破如何讓美國經濟和美國夢復甦》,把握這個主題,就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和作者的意圖了。
這本書必須讀,也有三個原因。
首先,這本書系統地論證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國家競爭力提升等結果之間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它是如何直接推動經濟發展,如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這本書對此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第二,這本書道出了很多地區科技水平得以快速發展的兩個秘訣。首先是要擁有一個具有發展前景的新產業。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新產業,即便是過去的發展水平不錯,科技水平較高,一代人之後,科技水平也會明顯落後。20世紀80年代,美國中部傳統工業區的科技水平和東西海岸差距不大,但是僅僅一代人的時間,由於前者沒有趕上IT (網際網路技術) 產業和生物製藥產業的發展機會,今天已經完全落伍了。這個規律不僅針對美國,在世界其他地區也適用,比如芬蘭一度是歐洲科技的中心,這得益於它在早期行動通訊中確立的核心地位,但是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它便失去了往日科技中心的地位。其次,對於科技公司低稅收的扶持政策很重要,美國科技產業發達的地區,大多具有這一特點。
最後,這本書量化地給出了衡量一個地區科技水平的指標和方法,這一點對於中國每一個試圖增強科技水平的地區,以及每一個挑選科技水平高的地區生活的年輕人,都有意義。在所有的指標中,一個地區適齡工作人口的數量;有大學學歷人口的比例,特別是從好大學獲得科學 (包括工程) 學位的比例;人均擁有專利的數量以及宜居的程度 (包括房價、犯罪率、交通便利情況等) ,是四個最重要的指標。雖然並非這些指標高的地區都是科技重鎮,但是所有的科技重鎮在上述四個指標中得分都很高。因此,一個在上述條件滿足了基本要求的地區,如果現在還不是科技重鎮,只要發展方向選擇正確,還是有機會變成科技重鎮的。
由於中美兩國之間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發展水平、地理環境差異巨大,我們顯然不能簡單套用美國的模式。不過,全面瞭解美國在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對於我們每個人規劃自己的生活,或者從事相關的工作還是很有益處的。
本站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舉報,壹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