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01:19:16 1
你知道遊戲之夜麼?
在歐美比較流行:
新老朋友聚在一起,玩著類似狼人殺、真心話大冒險這樣的遊戲。
當然。
跟國內不同的,他們還有各種喜歡在派對乾的事……
這種天生自帶黃暴大尺度元素的活動。
這不,奈飛就出手了。
而且玩得,特,別,大!
開箱靈魂
It's What’s Inside
單看這個型別疊的buff,就絕對勾人:
在聖丹斯首映獲得好評後,迅速就被奈飛以1700萬美元買下,是聖丹斯電影節歷史上售價最高的電影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
這樣一部沒有大牌導演,沒有知名演員,甚至題材也不夠新鮮的導演處女作。
到底是哪裡打動了奈飛?
看完後,這麼說吧。
雖然創意是老瓶裝新酒。
但能這麼衝的。
今年,獨一份啊。
01
核心創意其實非常簡單:
一場派對,一群朋友,一個黑箱子,一款遊戲。
像是劇本殺?
不,遠比劇本殺複雜。
故事開始於一場婚禮。
一個富二代準備在結婚的前一天,在自己的郊區別墅裡舉辦一場單身派對,為此邀請了他的朋友們。
參會者,加上富二代本人,一共八個,四男四女,關係各異。
其中,有一個許久不見的朋友,特地帶來了一個黑箱子。
裡面裝著一款最新的科技產品,也是一款正在測試的派對遊戲。
靈魂交換機。
沒錯,跟你想象的一樣。
所有人圍著機器坐好,然後在太陽穴位置貼上機器附帶的兩條電極。
開啟機器。
瞬間。
在座諸位,靈魂互換。
而遊戲的內容?
就是讓大家在靈魂交換後,互相猜測身份:
猜誰的靈魂,進入了誰的身體。
猜中就贏,沒猜中就輸。
看幾輪下來,誰藏的最深。
而為了保險起見,遊戲的操縱者,也就是帶箱子來的那個朋友,他不參與競猜,也擁有隨時中止遊戲的權力。
四男四女,互換身體。
既能破冰,又能窺秘。
新奇,刺激,還沒啥風險,這可比什麼你畫我猜之類的酷太多了。
簡直是新一屆的派對神器啊。
看這群人的樣子,也能猜到現場會有多嗨了。
但注意。
這只是一開始。
是理想狀況下。
更是不出意外的情況下……
要知道,在恐怖片裡,出意外。
才是最大的不意外。
02
不論是派對元素的恐怖片,還是靈魂互換的遊戲設定。
其實很多作品都有過涉及:
前者,比如《屍體遊戲》,久別重逢的朋友們在玩“誰是兇手”的遊戲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人死了,然後開始了驚悚的猜真兇的故事。
比如《回應我》,這些年輕人透過陶瓷手跟鬼說話:有點類似於在我們國家透過“筆仙”“碟仙”之類的遊戲和鬼聊天。
然後當女主角見到自稱是她母親的鬼魂的時候,恐怖的故事開始了。
而後者。
像《萬能鑰匙》《逃出奪命鎮》,透過互換靈魂奪取身體,透過換腦佔據鮮活肉體。
也能比較容易地指向邪教,引申種族歧視的不安與恐懼。
但在《開箱靈魂》這,沒有這麼高大上。
它更下沉,更極致的想觸達的點是?
欲。
電影開場就給過暗示:
女孩在房間裡化妝打扮,在社交媒體上學習,嘗試著做點改變增加和男友間的情趣。
但男友卻在房間裡自己偷偷看小電影。
只是性生活不和諧?
不,是他們之間的渴望存在錯位。
而參加單身派對的四男四女,仔細看他們聊天八卦的內容,依然是朋友間的,誰和誰好上,誰和誰分手,誰曾為誰大打出手。
一邊存在慾望的錯位。
一邊又有了靈魂互換這個遊戲。
結果猜也能猜得到。
肯定是:
縱慾啊。
故事也是這麼來的。
一開始,大家還按規則來,在進行了靈魂交換之後,有模有樣地互相猜身份,有說有笑地判定輸贏。
但突然,其中一人驚悚地發現:
自己明明在另一個人身體裡,但卻被其他人搶先認領了身份。
更驚悚的是,明明說不參與遊戲、可以中止遊戲的仲裁者,也偷偷進入了別人的身體。
對,當第一個說謊者開始出現。
遊戲就必然越走越偏。
畢竟,靈魂互換可不是單純的身份變更這麼簡單:
舉個例子。
當A的靈魂,進入B的身體裡,然後又透過偽裝讓其他人以為他是C的時候。
A其實就擁有了某種匿名性。
至於真正的B,真正的C?也可能藏在別的地方。
就像幾乎所有匿名聊天室,都會出現的極端言論一樣。
匿名約會局,自然也能激發出最本能的慾望。
乾柴烈火,激情澎湃。
還有更多可能。
更別說這群朋友之間,本就有著不同的過往交集與複雜關係。
甚至還有經濟地位,才貌品相的差別。
遊戲之夜?
不,縱慾之夜。
但故事還不止於此。
一個線索。
在遊戲間隙,大家都回到自己身體之後。
其中一人偷偷對帶機器來參會的那位朋友,表示了道歉。
原來,早年曾經因為爭鬥,舉報,導致了他被學校開除。
也由此丟擲了新問題:
這臺靈魂互換的機器被他帶到現場,真的只是來玩遊戲?
果然,隨著新一輪遊戲開始。
更多的意外開始出現。
隱藏在別人身份下的男男女女,過去有賊心沒賊膽的人,開始偷歡放縱。
但如果現實中是情侶,甚至有婚姻的呢?
嫌隙,懷疑,甚至互相詆譭,出軌,做賊心虛,誣告甩鍋。
故事帶來的驚悚一面也在此:
靈魂互換挑動的,是每個人心底的真實慾望,毀掉的,則是現實中的親密關係。
但關係被毀掉還是其次。
要是,再來一兩個死亡?
果然,怕什麼來什麼。
當陽臺上偷歡的兩人意外墜亡,電影真正進入了“死局”:
肉體已經死亡,靈魂又該去哪?
靠著“靈魂互換”這個設定,這部電影把人心,人性,以及慾望等話題,玩出了花。
可就衝這一點。
能算得上是驚悚恐怖嗎?
03
換靈魂這個命題其實一直有著更深的討論:
對於優秀肉體的渴望。
在《萬能鑰匙》中,是老年人渴望年輕人的肉體。
比如影片在前半段特地加入很多透過鏡子強調女主角的肉體的鏡頭,暗示了女主年輕的肉體才是反派所追求的目標:
在《逃出絕命鎮》中,由於故事變成了白人想要黑人的強壯身體,而又想“去其腦(思想)”,因此這種對於身體的渴望又增添了些種族意味:
而在《開箱靈魂》裡,這一層更加具象:
人生。
相比於沉悶的過往,更光鮮亮麗的成功人生有著致命吸引力。
為此,哪怕三觀盡毀,道德淪喪。
電影裡其實做了充足的鋪墊。
開場的主角是一個社交小透明,在一段糟糕的情感關係裡受盡折磨,滿身怨氣。
但朋友擁有出眾的身材樣貌,當網紅受人追捧,隨便一條狀態都點贊熱烈。
粉絲無數。
突然,她有機會成為她。
獲得她的生活,享受她的目前的一切。
時長,是永遠。
那答案是什麼?
人性的醜惡與惡意自然而然的萌生。
電影后半段,大家開始勾心鬥角,思考應該怎麼交換身份,才能在警察到來之前,達成各自的目的。
把故事說圓滿。
讓Sir想起了香港電影《神探》結尾的換槍。
為此:
威脅,交易,妥協,背叛。
裹挾在其間的,是身份,地位,情感的差異。
人性被各種放大。
最後都是一地雞毛。
至於結局?
Sir不劇透,相信肯定能嚇你一跳。
但更有趣的,是戲外。
雖然在聖丹斯電影節驚豔全場,還賣了1700萬的高價。
但上線後,豆瓣評分也只有6.8。
說的最多的聲音,當然是大家認不清裡面的角色,名字太多,又互換靈魂,還穿幾層馬甲。
觀眾很容易對不上號。
但其實細看。
雖然是導演的處女作,但已經能看得出創作者為此花的工夫:
導演使用了很多所謂的“道具”和轉場,來提示每個肉體對號入座的靈魂。
比如透過提前拍攝的寶麗來照片來提示誰到了誰的身體裡。
再比如透過紅色的光提示這個肉體背後的靈魂到底是誰。
甚至為了更好地展現八個人的戲所產生的資訊。
導演更是採用了很多高效的敘事手段。
比如電影開始的時候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的圖片、影片拼接的一組蒙太奇來讓觀眾對登場人物建立初步印象:
甚至在一開場,就用一個以人物為引導的長鏡頭。
從主角到達故事的發生地的那幢別墅開始,到跟隨主角進入室內認識朋友,鏡頭環繞在場所有人。
最後又跟隨主角來到室外看到派對主人。
一個鏡頭就把基本資訊一口氣交代完,這就是效率。
而在之後介紹福布斯和他妹妹的往事的時候,電影則透過黑白的定格效果來快速展示故事。
這些能被一眼察覺到的新意,也是Sir覺得這部片不該只有低分的原因。
雖然依然存在文化的隔閡,以及設定產生的人物混亂。
但導演在敘事上的快節奏和高效,在運鏡和畫面設計的新穎想法,在一眾作品裡已經足夠亮眼。
完全對得起,奈飛花出的大價錢。
尤其,在近些年不斷躺平,透過迴歸經典IP,製作續集吸引情懷粉來“安全”生產的驚悚片型別裡。
《開箱靈魂》絕對算得上一口烈酒。
正如這些高贊評價所說:
它的燒腦和發癲。
撕破的不僅是當下驚悚恐怖片靠跳嚇堆砌的無聊乏味。
更戳穿了那些掩飾慾望的套路,以及無數假裝歲月靜好的空虛人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Chocolate
本站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舉報,壹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