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到訪!

M4 MacBook Pro強了多少?我決定讓它和王炸頂配M1 Max一決高下

2024-11-11 01:39:17 4

今年的新款 MacBook Pro 確實「火出圈」,不過不是因為產品本身擠爆牙膏,而是因為在釋出前大半個月就被人開箱「測評」,堪稱蘋果史上最嚴重洩露事件。

但真正把產品拿到手上,又發現今年的 MacBook Pro 還是熟悉的配方:最大的更新是晶片,外觀幾乎無肉眼可見更新,連包裝盒都不帶換的……

所以這又會是一篇老生常談的 MacBook Pro 效能測評文章?不全是,除了效能和使用場景,我們還想聊一聊這顆 M4 晶片的特別之處。

跑分好看的 M4 Pro,用起來怎麼樣?

我們手上的全新 14、16 寸 MacBook Pro 配置為 14 核 CPU 核 20 核 GPU 的滿血版 M4 Pro 晶片,執行記憶體 48GB,儲存 2TB 的版本。

所以,M4 Pro 有多強?跑分雖然不代表一切,但是也是一種將效能量化的方式,可以直觀的和之前的產品分一個高下。

先說結論:CPU 不管是單核還是多核跑分,都是僅次於 M4 Max 之下的水準,不過 GPU 核心數量的差距擺在這裡,GPU Metal 跑分追趕 Max 和 Ultra 系比較吃力,比較接近的水平是 M1 Max。

對比上一代 M3 Pro,M4 Pro 在 CPU 和 GPU 都多了兩個核心,CPU 單核提升了 26%,多核甚至提升了 48% , GPU 也有了 40% 的提升。

如果要說 MacBook Pro 上一個「鯉魚躍龍門」的時刻,恐怕是 3 年前的 M1 Max 亮相,將移動端的 MacBook Pro,拉到了桌面級別生產力。

所以我很好奇,全新的 M4 Pro MacBook Pro 和這座高峰比一比,究竟鹿死誰手?

▲ 隔了 3 代外觀幾乎一模一樣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找來的這臺 16 寸的 M1 Max MacBook Pro 執行記憶體是更高的 64GB,系統版本為 macOS 13,由於一些客觀原因無法做到所有變數保持一致,因此以下的場景比對僅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只有 Max 機型才獨享的「高效能」模式,今年也下放到 Pro 晶片,能夠讓 MacBook Pro 的風扇以更高速度執行,對以上跑分場景影響不大,在影片和模型渲染的測試中,兩臺機器的發熱也極其剋制,風扇沒有運轉。

實際測試,達芬奇渲染一段 30 分鐘 H.265 編碼 4K 25 幀的影片,這在日常影片工作中已經屬於比較重度的場景,M1 Max 渲染時長 10 分 16 秒,M4 Pro 則花了 14 分 20 秒完成。

而在 Blender 測試中,M4 Pro 反敗為勝。即使是用 GPU 渲染,同一個「冰川」場景的單張影象,M4 Pro 僅渲染了 3 分鐘出頭,而 M1 Max 渲染了 4 分 20 秒。

▲ M4 MacBook Pro 的 Blender 渲染圖

原本用上面這臺 M1 Max MacBook Pro 的剪輯小夥伴也試用了全新的 14 寸 M4 Pro MacBook Pro,剪了 5 分鐘片後他就立馬跟我說:感覺電腦快了。

不過一個下午過去,他又表示,其實差別不太大。

在匯入素材方面,以往的 M1 Max 在拖入具有非常多資料夾素材的時候,不能很快將素材的預覽圖顯示完成,而 M4 Pro 基本能做到秒速預覽。

還有一處提升是影片變速。在 DaVinci 上對素材進行變速處理後,如果裝置效能跟不上,一般在時間軸中的實時預覽都會出現卡頓,需要先進行渲染才能正常檢視變速效果。

而 M4 Pro 和 M1 Max 即使進行了變速,也能大體流暢地在時間軸實時預覽,前者效果要比後者更好,更有助於剪輯直接在時間軸調整效果。

至於渲染環節,他也體感和 M1 Max 大差不差,和我們的場景測試結果吻合。

我問了他一個更簡單直接的問題:那你會打算換這臺來用嗎?他思考了一下,覺得沒必要,特別是在執行記憶體不夠高的情況下。

看來,蘋果還是「等級森嚴」,要想徹底打敗 M1 Max,或許還得看 M5 Pro。

M4 Pro 在少了 12 個 GPU 核心的情況下戰了個平局,M4 Max 更能贏得不費吹灰之力。根據蘋果官網資料,在 Redshift 3D 渲染環境中,M4 Max 速度是 M1 Max MacBook Pro 的 3 倍以上,重度影片處理也有 1.5 倍的速度提升。

除了處理器效能,新款 MacBook Pro 還有幾個對各種生產場景有所影響的變化。

機身的介面都升級成了雷靂 5,資料傳輸速度高達 120Gb/s,不過即使是雷靂 4 的 40Gb/s 速度,也已經是快到溢位的速度,能夠跑滿的場景並不多見。

至於電池續航,那自然是 M 系處理器的強項。官網資料 M4 Pro 的續航能夠堅持 24 小時,實際測試,7 個小時內渲染了三次影片、一次 Blender,用 AI 生了幾張圖後,電池還有一半左右的電。

整整一天的續航表現,加上 ARM 晶片不需要插電也能解鎖完整的效能釋放,你完全可以把 MacBook Pro 帶到辦公室之外的地方繼續狂飆生產力。

為了能讓你在各種地方都能自在工作,新款 MacBook Pro 顯示屏 HDR 峰值亮度高達 1600 尼特,SDR 內容在明亮光線下也能正常顯示,加上新增可選的奈米紋理選項,實測即使在大太陽下,MacBook Pro 上的內容都是肉眼可見清晰,也無懼炫光。

不過,如果辦公環境主要是在室內,不管是我,還是影片組的小夥伴,都還是推薦觀感更通透的標準顯示屏,顯示對比度也更高,還能省下 1100 元,拿這筆錢加 400 元又能升級執行記憶體或者儲存空間了。

能打遊戲,也能跑 AI

M4 Pro 這麼強悍的效能,難道還是隻能用來剪影片?下面就進入大家更喜聞樂見的測試環節——遊戲。

如果你在社交平臺上談論 Mac 打遊戲的可能性,相信很快評論區就會出現這樣一張梗圖:

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這張圖在網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背後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不管是蘋果還是廠商,還是我們消費者使用者,都在加速探索 Mac 打遊戲的可能性。

讓 Mac 成為遊戲本這件事,蘋果是認真的。去年的 M3 系列,蘋果的升級重點放在了圖形效能上,硬體支援加速光追,還給當時的 macOS 配備了遊戲模式。

那麼,時隔一年的 M4 Pro,遊戲表現怎麼樣?

今年發行的《哈迪斯 2》在近期適配了 Apple Silicon 的原生版本,最高畫質能夠以每秒 120 幀流執行,顯示效果非常驚豔,即使是打鬥的場景也沒有絲毫卡頓和延遲。

大作《博德之門 3》跑起來就沒這麼輕鬆了,3.5K 畫質下,MacBook Pro 基本能穩定在 25 幀每秒下執行,不過很快機身就會變成「烤盤」。

經典的 Mac(測試)遊戲《古墓麗影:暗影》未適配 ARM 架構,因此 M4 MacBook Pro 需要靠轉譯執行,機身也很快發燙,玩五分鐘就能聽到風扇聲,但是總體也是流暢, 幀率在 60-80 幀每秒浮動。

而得益於 M3 加入的硬體光追能力,《古墓麗影》的光線效果還不錯。

當然,效能已經不是掣肘 Mac 打遊戲的主要問題,遊戲生態才是更大的短板。

去年我們測試 M3 MacBook Pro 時,200 多款遊戲中,只有 50 多款適配了 Mac。今年的資料有所變化,但是比例還是大差不差:遊戲庫 452 款遊戲,只有 109 款支援 Mac,其中 2024 年推出的遊戲有 10 款。

明年,《賽博朋克 2077》《刺客信條:影》等人氣更高的 3A 大作也將登陸 Mac 平臺。

除了圖形效能,今年的 M4 系列還有一個重點——AI 效能。根據蘋果官方的說法,M4 全系的神經引擎都能提供兩倍於 M3 的 AI 算力,並且 M4 Mac 也全系升杯 16GB 執行記憶體起步。

但神經引擎,或者說 NPU 的效能,並不代表實際體驗中的 AI 能力,我們還是需要回到當下的 AI 場景中進行實際體驗。

在一些內容創作的場景,不管是 Adobe、DaVinci,還是蘋果自己的 Final Cut Pro,其實已經整合了不少 AI 功能。AI 技術也催生了一些從前不存在的編輯效果和流程,比如影片超分。

Topaz AI 就是近幾年興起的編輯平臺,能夠利用裝置的 AI 效能,實現影片解析度和幀率的提升,以及降噪、消抖的效果。只不過這個軟體非常吃效能,大部分電腦渲染速度奇慢。

同一個 4K 50 幀的 10 秒鐘影片,提升到 8K 畫質並且進行 H.265 轉碼,M1 Max 用了 7 分 38 秒,M4 Pro 快了半分鐘不到,用時 7 分 11 秒。

這個測試也是很少有地讓兩款機器風扇高速運轉,因此我嘗試關閉 M4 Pro 的高效能模式進行,風扇聲音確實小了很多,但與之對應,生成速度也慢了二十秒左右。

至於在本地部署文生圖 AI 模型 Stable Diffusion 的平臺 Diffuser,同樣的規格、指令,如果只靠神經引擎生圖,M4 Pro 用時 9 秒就能完成生圖,而 M1 Max 耗時 88 秒,幾乎用了 10 倍的時間。

但如果是 GPU + 神經網路引擎雙管齊下,M4 Pro 生成反而更慢,用時 13 秒,而 M1 Max 更強的 GPU 效能在這裡得以體現,進步神速來到 15 秒。

可以說,在 AI 環境下,M4 Pro 更強的神經引擎確實彌補了圖形效能不足的短板,只是當下更常見的是混合場景,圖形效能也是重要的一環。

而對於有著更強 GPU 和神經引擎效能的 M4 Max 來說,「AI 電腦」的定義,已經不僅僅只是「用 AI」,甚至包括了「造 AI」:蘋果直接註明,M4 Max 的 MacBook Pro 可以與擁有千億引數的大語言模型進行互動。

第三方本地大模型執行平臺 LM Studio 表示,憑藉 M4 Max、最高 128GB 執行記憶體和高達 546GB/s 的記憶體頻寬,MacBook Pro 能夠支援本地執行 2000 億引數的大模型。

雖然在 AI 開發和應用上慢人一步,但蘋果對硬體的 AI 效能確實毫不含糊。除了「剪片本」「設計本」「音訊本」之外,以後的 MacBook Pro 說不定還能再貼上一個「大模型」本的標籤。

每一步都在正確方向上的 M4

2020 年,蘋果宣佈 Mac 產品向自研晶片過渡,次年更是推出了 M1 Pro、M1 Max、M1 Ultra 等一系列效能爆表的處理器。2021 年第四季度,Mac 銷量創下歷史記錄。

相比起英特爾向 M1 的飛躍,M2、M3 可以說平淡了不少,效能和產品力提升都在預期之內,所以這兩年每次 Mac 更新,評論區都少不了那句「M1 還能再戰幾年」。

雖然每次都比上一代強那麼一點,但如果將 3 代的更新累計起來,你會發現,今年的 M4 系列和 M1 系列對比,彷彿當年 M1 和英特爾的對比。

所以 M4 還有一個新的使命:「拔釘子」,用了 3-4 年,M1 剛好也開始進入換新週期,使用者升級到 M4,在各個方面基本都能感受到倍級提升,特別在圖形效能的方面。

加上全系 16GB 起步的執行儲存加量不加價,這一代 Mac,尤其是入門款,有望成為新的「釘子戶」。

只是蘋果現在的對手,也不再只有自己。

雖然面對最新的 M4,設計對標 M2 的高通驍龍 X Elite 有點不夠看,但這顆晶片更多隻是起到一個先鋒的作用,未來的高通 X 系 PC 晶片,差距只會和 Apple Silicon 越來越小,今年的手機端晶片已經初見端倪。

未來的高通,一定也會推出自己的「Pro」「Mac」「Ultra」系列,開啟全面追趕,畢竟從驍龍 8cx Gen 3 到驍龍 X Elite,高通只走了 2 年的時間。蘋果 M1 系列吃到至今的紅利,也會有到頭的一天。

至於「老朋友」英特爾,全新的 Lunar Lake 晶片也證明了 x86 這個傳統平臺,同樣具有實現低能耗高效能的潛力。

而負責造裝置的 OEM 廠商,也早已在形態上實現了超越:華為能推出 MacBook Air 還要輕半斤的輕薄本,榮耀甚至能將一塊獨立顯示卡塞入 2 千克不到的機身。

從 M4 上,我們能看到蘋果的更多想法,試圖將 Mac 產品的觸角延伸更多方面,而不只是「剪影片」:拉到滿級的 AI 效能,甚至能用來當大模型開發機的真·AI PC;流暢執行 3A 大作,音畫素質還處於頂級的遊戲本……

不止於此,彭博社爆料,2026 年的 M6 MacBook Pro,有望採用全新的輕薄設計,以及 OLED 顯示技術。

這看起來確實符合今年的蘋果哲學:M4 iPad Pro 成為史上最薄的蘋果產品,M4 Mac mini 也瘦身成功,剛好,全都是「M4」。

與此相對, M4 MacBook Pro 的更新顯得很平淡,但每一步都踏在了正確的方向上;MacBook Pro 的未來還未至,但 M4 或許就是開啟未來的鑰匙。

文章版權及轉載聲明

本站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舉報,壹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