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到訪!

十五年過去,沒人能離開甲骨文

2024-10-31 01:34:25 2

文|耿宸斐

編輯|宋婉心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2021年6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公佈了一則價值1.45億元的採購成交公告,值得注意的是,投標人和中標人都只有一家,甲骨文。

“當前多個核心生產系統使用Oracle資料庫進行資料儲存和處理,無法替換。”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在公告中顯得頗為無奈。

在推行資料庫國產化多年後,甲骨文在中國的影響依然未被剔除。

一眾科技股中,甲骨文的存在感並不算高,但其股價表現卻並不低調。今年以來,甲骨文的股價已累計上漲近70%,漲幅超越微軟、谷歌,成為僅次於英偉達的大型科技股。若將時間線進一步拉長,可以發現,甲骨文股價已達到其歷史最高點。

圖:甲骨文上市以來股價變化;圖片來源:Wind

Melius Research分析師寫道:“對於一家成長速度將超過賽富時和Adobe的公司,我們很難不給出25倍的估值。”

01

誰在推動甲骨文暴漲?

甲骨文發家於關聯式資料庫。

資料庫是一種用於儲存和管理資料的軟體產品,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大型的資料倉儲,與作業系統、中介軟體並稱為軟體的三大件。資料庫的技術難點在於如何在海量資料下實現高效的儲存和快速檢索。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際網路公司對資料庫的需求激增,甲骨文迅速崛起並發展壯大。巔峰時期,甲骨文在資料庫市場的份額甚至超過了IBM和微軟的總和。

不過,隨著大資料和雲端計算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使用者以雲資料中心取代傳統資料中心。這一變化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傳統伺服器的更換頻率逐漸降低,衝擊了甲骨文的伺服器業務;二是雲端計算對非結構化資料庫的需求不斷增加,對甲骨文以結構化資料庫為核心的業務模式造成打擊。

在這一背景下,這家老牌IT巨頭踏上了雲轉型之路,透過收購、裁員、調整組織框架等一系列措施追趕競爭對手。

甲骨文將其內部部署應用程式轉變為基於雲的服務,同時透過增加企業資源規劃(ERP)、客戶關係管理(CRM)和醫療IT管理等服務,逐步擴充套件其雲生態系統。此外,甲骨文還推出了自有云平臺——甲骨文雲基礎設施(OCI)。

根據此前公佈的2025財年第一季度業績,甲骨文雲業務收入56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22億美元來自雲基建營收,同比增長45%。

甲骨文執行長卡茲在宣告中說:“隨著雲服務成為甲骨文最大的業務,我們的營業收入和每股收益都在加速增長。”

一季度,甲骨文營收同比增長6.86%,達到133.07億美元; 在Non-GAAP會計準則下,運營利潤同比增長14%至57億美元; 每股收益為1.39美元,高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1.33美元。

與此同時,甲骨文的強勁預期也讓市場為之一振。

卡茲表示,受人工智慧工作負載強勁需求的推動,預計截至2025年5月的當前財年,甲骨文的收入增長將達到兩位數。此外,她還透露,甲骨文的雲基礎設施部門本財年預計將增長50%以上。

財報顯示,甲骨文的剩餘履約義務(RPO)達到990億美元,創下公司歷史新高,遠超市場預期的739億美元。卡茲進一步指出,預計未來12個月內大約38%的RPO將確認收入。

雖然甲骨文曾錯失了雲端計算轉型的先機,但這或許也讓它因禍得福。

《華爾街日報》指出,甲骨文的162個資料中心中,有許多都是近年來新建的,旨在開發人工智慧模型。相比那些較早建設的資料中心,甲骨文的新資料中心更加適應當前AI發展需求,這使它在競爭中具備優勢。

“甲骨文是唯一一家能夠提供從雲基礎設施到雲平臺,再到企業級雲應用程式的完整技術棧的超大規模供應商。”投資機構Guggenheim的John DiFucci直言。

同時,甲骨文並沒有開發自己的大型人工智慧模型來與潛在客戶競爭,也讓其被視作中立且不具威脅性的參與者,進而幫助其將競爭對手轉化為合作伙伴。

今年9月,甲骨文宣佈與競爭對手亞馬遜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係,以推進其多雲戰略。在此之前,甲骨文已經與OpenAI、微軟和谷歌等達成合作,透過擴充套件其雲基礎設施來吸引更多客戶,進一步擴大其業務覆蓋面。

財報電話會議上,甲骨文老闆埃裡森告訴分析師,客戶最近簽署了購買超過20億美元容量的合同,涉及甲骨文“二代雲”產品。

02

“去O”15年,國產資料庫賺到錢了嗎?

過去許多年間,中國的商用資料系統大多都使用著“IOE”的架構。

所謂“IOE”,是指IBM的小型機+Oracle的資料庫+EMC的儲存,“IOE”的架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

作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世界軟體巨頭,甲骨文在上世紀80年代就把資料庫產品賣到了大陸。

當時恰逢中國金融、電信等領域國企資訊化的浪潮。但由於金融、電信等業務往往對系統穩定的要求極高,且在一些關鍵服務上,國產資料庫和海外軟體無法互通,海外產品也由此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

甲骨文、IBM和微軟順勢拿下了大批政府、金融、能源、電力等關鍵部門的資料庫訂單。根據IDC的調研,甲骨文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在2008年達到頂峰,接近50%。

2009年,阿里率先喊出“去IOE”的口號。

彼時,隨著阿里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張,傳統的IOE已經無法滿足電商以及其他業務的需求,且IOE的維護成本很高。以甲骨文為例,除了購買軟體時按伺服器數量支付一次性費用,每年還有約22%的技術服務費。

因此,阿里選擇以PC伺服器取代小型機、以自研資料庫OceanBase代替甲骨文的資料庫、以阿里雲接替EMC的儲存。

2013年5月17日,阿里的最後一臺IBM小型機在支付寶下線。2個月後,淘寶廣告系統使用的甲骨文資料庫下線,這也是整個淘寶的最後一個甲骨文資料庫。

阿里的“去IOE”讓市場和企業看到了樣本,加之“稜鏡”事件為全球資訊保安敲響警鐘,“去IOE”也逐漸演變為行業共識,股市上甚至還出現了“去IOE”概念股。

除了阿里,背靠產學研路線的人大金倉、達夢資料庫、南大通用、神州通用,以及騰訊、百度、華為等網際網路和IT巨頭都紛紛參與到國產資料庫的開發當中。此外,還有一批新興資料庫趁勢而起,如PingCAP的通用資料庫TiDB。

但在“去IOE”15年後,國產資料庫依然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問題。

2022年9月國資委79號檔案要求,截止到2027年“2+8+N”黨政與八大行業完成100%國產替代,其中也包括資料庫的國產化。

從替換成果來看,根據第一新聲調研,目前黨政領域的資料庫國產替代率達到80%,已經基本處於替換的尾聲階段。但由於八大行業的整體替換率不高,金融行業非核心繫統處於40%左右,能源行業不足15%,醫療、製造、教育等多個行業不足5%。

圖:國產資料庫在各行業的應用情況;圖片來源:第一新聲

“技術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而且沒辦法完全忽視遷移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有業內人士告訴36氪。

此外,國產資料庫產品的同質化現象依然嚴重,市面上的資料庫產品大多為關係型資料庫。疊加近幾年市場放緩的背景,國產資料庫廠商經營壓力也明顯加大。國產資料庫在核心方面仍欠火候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以關係型資料庫為例,據中國信通院統計,國內關係型資料庫產品中多數是基於MySQL和PostgreSQL二次開發而來。

華為雲資料庫業務CTO蘇光牛曾在一次訪談中預測,隨著市場的自然淘汰,未來三至五年內,國內的資料庫廠商可能會減少至約10家,其中既包括雲服務提供商,也有獨立的資料庫廠商。

誠然,國產資料庫行業正在經歷洗牌。墨天輪資料顯示,2023年10月共有286個資料庫參與排行,但到2024年10月,參與排行的資料庫數量已經減少至225個。

從幾家已上市資料庫公司的財報中也不難看出,這筆燒錢的生意並不好做。

海量資料2024 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93.5%至2.04億,但虧損卻高達2412萬。

在新三板上市的優炫軟體,2024年上半年營收為1.2億,同比下降34.8%;虧損8844萬,同比增加67.54%。

突圍的路,從來不好走。

文章版權及轉載聲明

本站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舉報,壹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