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01:31:18 3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中國城。”
這句曾經網友用來無數次調侃的話,正在越來越多次被出其不意的驗證。
想你的風吹向了世界各地,在中國小縣城遍地開花的茶百道開進了米蘭。
有人十一去日本旅遊,遠遠到一家飯店排著長隊,想一探究竟。
走到門口,竟然是中國的《著名路邊攤小吃》——楊國福麻辣燙。
任何你覺得平平無奇的品牌,都有可能在國外征戰四方。
包括但不限於:開在菜市場裡的袁記雲餃、開在商場地下層的夸父炸串以及外賣巨頭叫了個雞......
中國奶茶出海,中國遊戲出海,中國短劇出海...
今年二季度,印度前五手機品牌,有4家是中國品牌——vivo、小米、realme、OPPO。
唯一不是中國品牌的三星,雖然排名第三,但卻是唯一一個負增長的品牌。
印度本土品牌,更是徹徹底底全都被擠出前10,淪為“others”。
但中國手機品牌征戰印度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血淚史。
世界銀行曾釋出了一則《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印度被評為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而印度政府近年來對中國手機品牌的打壓可謂不遺餘力:
先是要求高管全部換成印度人,接著又要求經銷商換成印度公司,最後更是提出中國品牌和印度公司一起造手機,搞合資企業的離譜要求。
被“屢屢”下黑手的中國企業,到底經歷了什麼?
印度最“絕望”榜單:打不死,擠不走,比不過!
為什麼非要在印度賣手機?
單從商業上判斷,這確實是一個金礦一般的市場。
你可能很難想象,2022年印度市場的功能機銷量仍然有5700萬部,佔整體手機出貨量的28.5%,印度還有很多人在用著3G手機。
相比全球其他地區,印度是唯一一個呈現換新手機頻率是在增長的國家。
數字證明,印度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所以,在中國人換機意願越來越低的情況之下,出海印度本身就是個聰明的思路。
而中國企業進攻印度市場,也主要分三個階段。
最先衝進去的,是頭部手機品牌。
2015-2016 年,中國的手機品牌小米、OPPO、vivo、傳音四大品牌先後進入印度。
僅僅兩年過後,中國廠商在印度智慧手機市場的份額便達到46%,印度本土品牌市場份額下滑至19%。
緊接著,供應鏈也開始默默鋪路。
2017-2018 年,中國手機供應鏈及配件配套服務商投資印度,電池、充電器、資料線等廠家如欣旺達、APSC、小林電子、裕同等企業。
最後,是2018-2019年手機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進駐印度,如模組、模切、包材、輔料等企業。
到了2019年,小米、vivo、OPPO、realme在印度合計出貨9990萬臺智慧手機,佔印度智慧機總出貨量比例65.5%。
當時,中國手機不僅品質過硬、功能豐富,而且價格還便宜。
印度人對中國品牌手機愛不釋手,誰也逃不過真香定律。
在2020年,小米獲得了印度第一品牌的稱號,被評為“最受信任的智慧手機品牌”,甚至有狂熱的印度米粉,在推特上發言:
得不到小米手機,自己就不結婚!
中國手機品牌“所向披靡”,印度手機品牌開始恐慌。
比如,一家公司在新機宣傳中打出“Chini Kum”的口號,意思是“中國成分少”。
另一家公司則提出用他們的手機代替中國手機,以顯示“desh bhakti(對國家的忠誠)”。
但實在因為功能過於雞肋,最終都銷量慘淡。
為了站穩腳跟,中國企業“臥薪嚐膽”
隨著中國手機的抱團打法,印度的態度也開始從歡迎演變成掠奪。
尤其是對幾個頭部 ,印度政府更是使出了"殺手鐧"——不讓中國品牌放放血,幾乎很難在印度生存下去。
第一輪的變態級折磨,是高額罰款。
其實一開始印度還只會在關稅上耍耍手段,2016年以前,印度的整機進口關稅還只有10%,2017年就提高到了15%,到2018年已經達到了20%。
但2021年開始,印度電子和資訊科技部對中國智慧手機品牌提出了很多無理要求:
比如展開系列測試,要求獲取手機及元件的資料和細節。
再比如,印度在半年內已經連續三次嚴查小米的稅務問題。
印度抵制中國製造
2022年7月,印度稅收情報局又指控OPPO逃稅5億美元。
去年6月,印度以小米“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為由,扣押了小米超過555億盧比的資金,摺合人民幣約48.2億——這是印度歷史上資金規模最大的一次扣押。
小米貼著價效比在印度賺得錢,幾乎被印度一夜搶走。
在印度做生意,你圖他幾毛錢,印度人卻盯上了你的銀行卡。
這對於小米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不僅讓其在印度市場的業務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而OPPO和vivo也曾經被印度政府凍結資金,理由與小米如出一轍。
接下來,印度又上演了強買強賣的戲碼。
當小米還沒從罰款折磨中緩過來,vivo也開始了渡劫。
印度版的“三星”——塔塔集團,突然放出風聲,想要買下vivo印度分公司的大部分股權,並與之成立合資公司。
隨後,vivo的119個印度相關銀行賬號被封,4億人民幣打了水漂。
想解凍這些賬號可以,但必須再交8億的擔保費。
緊接著,他們又逮捕了vivo在印度的幾名高管和員工,這一行為連印度法院都震驚了,認定這是非法逮捕。然而,即便在這樣的壓力下,vivo依然沒有屈服,他們選擇了堅持。
接下來,OPPO也遭遇了印度的 “ 熱情款待 ” ——被指控逃避關稅5.51億美元,罰走38億元。
於是,在被印度持續打壓“KO”後,2023年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降到了12.4%,不到2020年(26%市佔率)的一半。
最後,還要動用一切關係,層層製造難關。
商業有商業的殺招,印度給中國製造的障礙幾乎無處不在。
據內部爆料,相比於稅務調查,中資手機企業面臨的首要困難,是簽證發放。
因為對等原則,當前印度發放的簽證數量極為有限,但是中資手機企業需要大量管理、技術人員到印度,需要動用私人關係打通關節——也就是說,只有付出大量金錢和時間才能獲批數量有限的簽證。
在面對頻頻發力的中國品牌,印度逐漸從“使絆子”到了“明搶” 。
他們已經不滿足搶佔市場,他們更希望“空手套白狼”,直接掌控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的產業鏈。
無數品牌幾乎都被搞得焦頭爛額。
拉胯的本土品牌,印度人都看不下去了!
其實,印度對待外資的心態極其複雜和糾結。
一方面,印度需要引進外資來解決“資本荒”難題。
印度人口眾多,市場體量大,也想成為下一個“中國製造”。
作為一箇中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印度經濟經濟增長本來就需要拉動更多投資。
但苦於沒有技術和外資支援。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印度已經和蘋果達成深度合作,成為蘋果的重要生產基地。iPhone16系列,就有部分在印度生產。
但結果,蘋果反被印度咬了一口:從印度生產線出來的蘋果手機零部件中 僅有約一半質量合格,這與蘋果公司的“零缺陷”標準相差甚遠。
在印度組裝的蘋果手機很多都存在明顯的瑕疵。
什麼主機板上有明顯指紋印跡、攝像頭內部存在灰塵等等,被網友果斷避雷“咖哩味的蘋果堅決不能買”。
另一方面,印度並不樂見外國資本“瓜分”印度市場。
印度的經濟長期依靠國內消費“單腿支撐”。直至今日,消費佔印度GDP的比重仍高達70%。
所以,高額罰款就成了印度屢試不爽的戲碼。
谷歌曾被印度政府裁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違反《競爭法》”而被罰13.6億盧比。
但其實印度本身又並沒有足夠的底牌硬氣,比如這次塔塔集團用本土化施壓vivo,想強買強賣的戲碼,也被蘋果攔了下來。
蘋果倒不是想幫vivo,而是塔塔集團是它在印度的合作伙伴,負責為印度產品進行組裝製造。
如果塔塔集團收購蘋果競爭對手 vivo的多數股權,就會對蘋果產生明顯的利益衝突。
而目前印度市場上,也並沒有能夠完全取代中國手機廠商的公司。
印度使用者雖下沉但不傻,一些印度使用者甚至表示,他們寧願購買二手的非印度品牌手機,也不會選擇“國產手機”。
這場極其艱難的出海之戰,還在焦灼之中。但商業的真理卻永不變:
情懷綁架,打不過極致產品主義。
本站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舉報,壹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